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长久地离开山川田野间的隐居生活,到林中野外去纵情地游乐,姑且带着子侄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荒废了的村落,我们徘徊游走在荒坟古墓之间,依稀地可辨认出这是前人的居所,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我向砍柴的人打听这里的情形,砍柴的人对我诉说了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人全都死去了,没有一个幸存者,三十年间世态变迁城郭换了新颜,此语不假,人活一世就像木槿花一天内就有多个变化,最终还是归入虚无,还是回去弹琴著书,聊以安慰自己吧,既然为官,就不敢蔑视陶渊明。
释义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探访荒废村落,与采薪者的对话,揭示了世态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最后以“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决心和不为世俗所动的态度。
赏析
本诗以归隐田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则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感慨,通过与采薪者的对话,诗人揭示了世态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最后两句“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则展现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和不为世俗所动的傲岸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和不满,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