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全诗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贫贱屋。

万姓苦贫困,仓廪皆虚储。

我今何所咏,咏此农家苦。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作者及朝代

聂夷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末五代时期,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贫寒,曾流寓京都长安,仕途不顺,屡试不第,后不知所终,聂夷中的诗作多反映民生疾苦,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聂夷中出身贫寒,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同情,他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为主,尤其擅长描写农民的苦难生活,被誉为“写民间疾苦,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二月里蚕儿刚刚吐丝就卖掉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就卖掉新谷。

只图眼前解决疮痈的痛苦,却像剜去心头好肉一样痛苦。

我希望帝王的心,化作光明的蜡烛。

不照那穿绸缎的富豪人家,只照这贫寒百姓的茅屋。

百姓的贫苦是多么深重啊,粮仓里的粮食却都是空的。

我现在要歌颂什么呢?我要歌颂农民的苦难。

官府只向贫苦人家催缴机杼上的丝织品,又有几家能织出一絇丝来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在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诗人用“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的痛苦,诗人表达了对君王的期望,希望君王能像光明烛一样照亮贫苦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照耀富豪之家,诗人直接指出农民的苦难,并批评官府对贫苦人家的剥削。

赏析

这首诗以农民的生活为题材,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剥削本质,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农民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表达了对君王的期望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聂夷中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苦难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刻认识到农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于是写下了这首反映农民苦难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