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西山寺
唐·韦应物
数千松倚西山老,七百僧悲去路赊。
寒云暮卷孤城闭,古寺秋钟万籁哗。
野色苍茫连楚塞,江流澹荡入秦家。
登临欲尽斜阳望,一片孤鸿没远霞。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风格清新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并称“王孟韦柳”,韦应物的诗作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译文
数千棵松树倚靠在西山之上,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老去;七百名僧人悲伤地踏上漫长的归途,路途遥远而艰辛,寒冷的云朵在傍晚时分卷起,孤城的大门紧闭;古老的寺庙里,秋日的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响起,显得格外响亮,原野的苍茫之色一直延伸到楚国的边塞,江水澹荡,缓缓流入秦地,我登上高处,想要尽情眺望那即将落山的夕阳,却只见一只孤鸿消失在遥远的晚霞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西山寺及其周边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首联通过“数千松倚西山老”和“七百僧悲去路赊”两句,既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古老与沧桑,又暗示了人事的变迁与离别的悲伤,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景象和原野的辽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尾联则以“登临欲尽斜阳望,一片孤鸿没远霞”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未来的无限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西山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又有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与反思,韦应物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诗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山寺及其周边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际,游历西山寺时所作,面对西山寺的壮丽景色和古老历史,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在仕途不顺时的无奈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