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与吴儿作水戏。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改。

世间万物无不移,只有江心秋月白。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乱人耳。

起看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

空蒙烟霭迷渔艇,远近汀洲生芰荷。

清景稍东来,凉阴分野田。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境使人忘岁年。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我家住在长江源头,为官出游一直送到长江入海的地方,听说钱塘江潮头有一丈高,这是上天与吴地的百姓一起做的水上游戏,小船绕着山弯转,还没到金山寺就已经先看到了它的变化,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江心的秋月是洁白不变的,江风初凉,睡得正美,楼上啼鸦的叫声扰乱了人的耳朵,起床看夕阳,游玩的兴致已经消失在那黄尘陌路上,眼前的金山寺就像蓬莱仙境坠落到了人间,朦胧的烟霭笼罩着渔舟,远近的汀洲上长满了菱角和荷花,清幽的景色渐渐从东边移来,清凉的阴影笼罩着田野,重重的高楼和翠绿的山阜在霜后的清晨出现,这奇异的景色使人忘记了岁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一句,以夕阳的余晖和尘世的黄尘形成鲜明对比,将金山寺的美景比作蓬莱仙境,突出了其超凡脱俗的特质。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语言生动,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金山寺及其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如“世间万物无不移,只有江心秋月白”一句,既表现了自然万物的变化无常,又突出了江心秋月的永恒不变,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而“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一句,则通过夕阳和黄尘的对比,以及将金山寺比作蓬莱仙境的比喻,进一步突出了金山寺的超凡脱俗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金山寺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