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半掩扫鸟迹,独抱残编与神遇。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柴门半掩扫鸟迹,独抱残编与神遇。

清风徐来书页翻,墨香浮动月如初。

山中岁月静无哗,心随流水到天涯。

不问世间纷扰事,但求此身得自如。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一生历经坎坷,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其诗文书画皆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扬州八怪”之一身份,更是让他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郑板桥的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译文

柴门半掩着,我清扫着门前的鸟迹,独自抱着残缺的书卷,与书中的精神相遇,清风轻轻地吹来,书页随风翻动,墨香在空气中浮动,月光如同初见时那般明亮,山中的岁月静谧无声,我的心随着流水飘向远方,我不问世间的纷扰之事,只愿此身能够自由自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首句“柴门半掩扫鸟迹”展现了诗人居所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次句“独抱残编与神遇”则表达了诗人沉浸在书卷中的精神世界,与书中的智慧和精神相遇,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静谧与自由,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诗人通过“柴门半掩”、“扫鸟迹”、“独抱残编”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简朴而清幽的生活环境,诗人通过“与神遇”、“心随流水到天涯”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在书卷中寻求精神寄托,在山水间寻求心灵自由的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居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便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深入自然,与山水为伴,以书卷为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这首诗正是他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郑板桥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他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