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出自哪首诗?

春秋9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竹

唐·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诗作常描绘奇幻的景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李贺的诗风瑰丽奇特,想象丰富,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一生仕途不顺,年仅二十七岁便英年早逝。

译文

幽兰上的露珠,就像哭泣的眼睛。

没有什么可以凝结成同心结,烟花般绚烂却难以剪裁。

青草如茵,松树如伞盖。

风成了衣裳,水成了玉佩。

油壁车啊,在黄昏中静静等待。

冷翠的烛光,徒劳地闪烁着光彩。

西陵之下,风吹雨打。

希望能借来月魂映照烛光,却担心它会随着春梦一同飞扬而去。

释义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幽兰、露珠、烟花、青草、松树、风、水等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而油壁车、冷翠烛则暗示了等待与孤独,最后两句“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爱情难以把握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梦幻的世界,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与人工物品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氛围,特别是最后两句,借月魂映烛与春梦飞扬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忧虑,以及对爱情无常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李贺一生仕途不顺,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重用,他的诗作常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失意、情感受挫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忧虑,以及对爱情无常的无奈,诗中的意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