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愤事
宋·陆游
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
万事莫论兴与废,百年惟有耻和羞。
孤臣老抱忧时志,壮士空怀报国仇。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回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国家今日灭亡,人们却无耻地苟活,仿佛是因为当年没有参与救国图谋,万事休提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百年来只留下耻辱和羞愧,我这个孤独的臣子年老仍怀抱忧国忧民的志向,壮士们空怀着报效国家的仇恨,夜晚阅读程婴救赵氏孤儿的故事,每读一回便惆怅一回,不禁频频回头思量。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灭亡的悲愤和对当年未能参与救国行动的遗憾,他痛斥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无耻苟活的人,并深感自己虽心怀忧国忧民之志,却无力回天,通过回忆历史典故,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首联直抒胸臆,痛斥国人的无耻行为;颔联则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耻辱和羞愧;颈联转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和报国无门之恨;尾联则以历史典故作结,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陆游爱国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导致国家日益衰落,陆游本人虽然心怀壮志,但多次被朝廷排挤和打压,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