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悼子
唐·杜甫
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
风前泪落千行尽,月下愁多五内深。
寂寞空庭春欲晚,萧条华屋夜初沉。
人间此恨终难补,唯有幽兰共苦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失去孩子的悲痛让庄氏难以心安,而长寿的双亲还得安慰鲁侯(此处借指失去孩子的父亲,鲁侯为泛指)的心灵,在风中泪水流尽千行,月光下内心的愁苦深重无比,空旷的庭院里春意将尽,华丽的房屋在夜晚显得格外萧条,人间的这种悲痛终究难以弥补,只有与幽兰一同苦吟,寄托哀思。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失去孩子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生无常、悲欢离合的深刻感慨,诗中“殇子未安庄氏义”指的是失去孩子的母亲庄氏难以心安,“寿亲还慰鲁侯心”则是指长寿的双亲还得反过来安慰失去孩子的父亲,后两句通过描绘空庭春晚、华屋夜沉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失去孩子后的凄凉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失去孩子后的家庭悲痛,诗人以“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接着通过“风前泪落千行尽,月下愁多五内深”等句,将悲痛之情推向高潮,最后两句“人间此恨终难补,唯有幽兰共苦吟”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个人的经历或他所见闻的某个具体事件有关,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对人生百态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善于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个时刻,对失去孩子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和感慨的抒发,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家庭、亲情以及人生无常的普遍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