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颜色凌寒终惨澹,不应摇落始愁人。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梅花在路边亭亭玉立,绽放出娇艳的花朵,散发出非时节的袅袅香气,素娥(嫦娥)只与明月相伴,而青女(霜神)却毫不留情地降下严霜,想要将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但手中空无所有,只能徒增伤感;离别之际,看到梅花更是愁肠百结,梅花为何早早地绽放?却不等到春天与其他花朵一同争艳,它的颜色虽然凌寒而显得惨淡,但不应等到花瓣摇落时才让人心生愁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在寒冷季节中独自绽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感伤,梅花在不合时宜的时候绽放,却依然保持着高洁和美丽,诗人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处逆境但仍坚守节操的情怀,诗人也通过梅花寄托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复杂情感,诗人用“亭亭艳”和“袅袅香”来形容梅花的姿态和香气,生动地刻画出梅花的美丽和高雅,诗人通过“素娥惟与月”和“青女不饶霜”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和不屈,在表达离别之情时,诗人巧妙地运用梅花作为象征,将内心的愁苦和思念寄托于梅花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颜色凌寒终惨澹,不应摇落始愁人”这两句诗,更是将梅花的坚韧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梅花虽然颜色惨淡,但它在凌寒中依然绽放,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而诗人则通过梅花的摇落联想到自己的离别和愁苦,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切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旅途中见到梅花时所作,当时他身处逆境,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看到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他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处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深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李商隐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