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关夜思
唐·王昌龄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馹骑此时奔。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昏。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王昌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后迁江宁丞,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守卫边疆的战士望着远方的家乡,满脸都是思乡的愁苦,在这寂静的夜晚,高楼之上,想必也有人因思念而叹息不已,南方的战乱何时能够平息?东方的驿使此时正匆匆奔忙,我远远地知道,在萧关之外,汉朝的使者也在忧愁地望着那座孤独的城池,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昏黄。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边关战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中“南去干戈何日解”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早日结束的期盼,“东来馹骑此时奔”则暗示了信息的传递和战事的紧张。
赏析
本诗以边关战士的视角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直接点出战士的思乡之苦,为全诗奠定了哀愁的基调,颔联通过想象高楼之上也有人因思念而叹息,进一步渲染了思乡的氛围,颈联以“南去干戈”与“东来馹骑”相对,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暗示了信息的传递和战事的动态,尾联则以汉朝使者的形象,将个人的思乡之情升华到对国家和平的期盼上,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王昌龄被贬谪至边疆地区期间,面对边关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诗人深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他借边关战士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汉朝使者的形象,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统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