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有家归尚隔,一廛无地去何从。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思乡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万里有家归尚隔,一廛无地去何从。

孤灯照影心常苦,冷月窥人意更慵。

病里不知春已去,闲中方觉日初长。

生涯飘忽如蓬断,更被东风送一场。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即病逝,黄景仁的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艺术上长于比兴,多用白描,风格苍劲,语言精炼。

译文

万里之外有家乡却还隔着千山万水难以归去,在这小小的一隅之地,我又能去哪里呢?孤独的灯光映照着我的身影,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清冷的月光窥探着我的心意,更让我变得慵懒,在病痛中,我竟不知春天已经离去;在闲暇时,才忽然觉得日子变得漫长,我的生涯如同断根的蓬草一般飘忽不定,又被这无情的东风吹送得更加遥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孤独,首联直接点出思乡之情,万里之遥,有家难归;颔联通过“孤灯”与“冷月”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寂与愁苦;颈联则通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在病痛与闲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以蓬草自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生涯的飘忽不定和命运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身处异乡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孤灯”与“冷月”的对比,既突出了诗人的孤寂,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以蓬草自喻,既表达了自己生涯的飘忽不定,也暗示了命运的无奈与不可抗拒,整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异乡漂泊、生活困顿之时所作,诗人身处异地,远离家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也对自己的生涯感到迷茫和无奈,如同断根的蓬草一般,被无情的东风吹送得更加遥远,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