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皎然

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

大道岂可凭,世情徒相恼。

何当离俗网,永使抱幽操。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皎然,他生活在唐代中期,约公元720年至约798年之间,皎然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茶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

作者简介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因仰慕谢灵运的为人与诗品,故袭其姓与字,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密切,其诗作在当时颇有影响。

译文

古人的心境因此变得深邃而难以捉摸,世俗的耳朵至今仍被纷扰所困,大道岂是能轻易凭借的?世情只是徒然增添烦恼,何时才能脱离这世俗的罗网,永远保持那高洁的操守呢?

释义

“古心以此分冥冥”意指古人的心境深邃而难以捉摸,他们追求的是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俚耳至今徒扰扰”则是对世俗之人的讽刺,他们被纷扰的世事所困,无法领悟真正的道理。“大道岂可凭,世情徒相恼”进一步强调了大道的难以把握和世情的烦恼。“何当离俗网,永使抱幽操”则表达了诗人对脱离世俗束缚、保持高洁操守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深邃心境与世俗的纷扰相对照,突出了诗人对高洁操守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倦,诗中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批判和对自我修养的坚持。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作为一位僧人,对世俗的纷扰和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高洁操守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皎然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