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耕田鼓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野无人声,惟闻耕田鼓。
不趁雨来耕水际,即穿云去卧山间。
曾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楼帝子家。
(注:“不趁雨来耕水际,即穿云去卧山间”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绅广为人知的作品如《悯农》二首,而是根据题意构造的一个假设性组合,用以展现一种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田园生活意境,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耕田鼓”诗中,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他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农民疾苦著称,如《悯农》二首广为流传,深刻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丰收的渴望。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四野空旷无人声,只听见耕田时鼓声阵阵,不趁着雨水充沛时在水田边耕作,就穿过云雾到山间去隐居,曾听说秦地西边刮起风雨,试问那西楼之上帝王之家的情景又如何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农民耕作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条件的顺应与利用,特别是“不趁雨来耕水际,即穿云去卧山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既体现了农民的灵活性,也蕴含了道家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思想。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更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诗人以雨水和云雾为喻,象征着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而“耕水际”与“卧山间”则分别代表了积极入世与超然物外的两种生活选择,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李绅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他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与同情,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追求,李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加剧,农民生活困苦,这些社会现实无疑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首诗,他或许在表达对农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