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全诗是什么?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避地寒食

唐·韩偓

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

樽酒自逢寒食日,平沙闲步晚和诗。

雨余村落花争发,寒食人家柳未垂。

欲访辋川同胜境,只应回首是天涯。

作者及朝代

韩偓,唐代晚期诗人,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约公元842年-923年),他是晚唐著名文学家韩瞻之子,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韩偓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局的感慨,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者简介

韩偓,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历仕唐昭宗、唐哀帝,韩偓十岁能文,曾随父入蜀,依附节度使王建,后回京,累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唐昭宗迁洛后,韩偓依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李茂贞兵败后,韩偓随昭宗逃往华州,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昭宗返回长安后,韩偓因力谏昭宗勤政而被贬为濮州司马,天祐二年(905年),韩偓复任翰林学士承旨,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韩偓拒绝出仕,携家南逃,依福建节度使王审知而卒。

译文

或许因为地处偏远,我能幸免于桓魋那样的战乱侵扰;岁末之时,我姑且像庾信那样,为了避难而迁徙他乡,在这寒食节里,我自斟自饮,独自在平沙上悠闲地散步,晚上则吟诗作对,雨后,村落里的花朵竞相绽放,而寒食时节的人家,柳树还未垂下绿丝绦,我想要寻找像辋川那样的美景胜地,却只能回首遥望,发现那里已是我遥不可及的天涯。

释义

诗中“地偏或免桓魋伐”一句,借用了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桓魋欲伐鲁国的典故,暗指诗人因地处偏远而得以避开战乱。“岁晚聊同庾信移”则是以南北朝文学家庾信避难江南的经历自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个人的漂泊之感,全诗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景致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地偏”与“岁晚”的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避难的庆幸,又流露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而“雨余村落花争发,寒食人家柳未垂”的描写,则展现了雨后村落的生机与寒食时节的独特风情,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最后两句“欲访辋川同胜境,只应回首是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韩偓作为一位敏感的文学家,对时局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他独自一人在偏远之地度过,心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借寒食节的景象和典故的引用,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韩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与深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