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文同的《和子平栎树子》,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和子平栎树子》
宋·文同
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
叶如羽盖初成树,子似骊珠久缀枝。
风动绿云秋飒飒,月移清影夜离离。
主人吟赏应无厌,会待成阴坐夏时。
作者简介: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译文:
在濯锦江边生长着桤树,我在小园中将它栽种,期待着它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它的叶子像羽毛盖成的伞盖,刚刚长成大树;它的果实像美丽的珍珠,长久地缀在枝头,秋风吹动,绿叶如云般飒飒作响;月光移动,清影在夜色中离离分明,主人吟咏欣赏应该不会感到厌倦,等待着它长成浓荫,在夏日里乘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小园中栽种的桤树,从它的生长环境、形态、果实到在风中的摇曳、月光下的清影,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诗人期待着它繁花似锦、浓荫蔽日,以供夏日乘凉,表达了对这棵树的喜爱和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桤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桤树的美丽和生命力,诗人以“叶如羽盖”、“子似骊珠”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桤树的形态和果实,诗人还通过“风动绿云秋飒飒,月移清影夜离离”等诗句,将桤树在风中的摇曳和月光下的清影描绘得栩栩如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与友人子平唱和之作,在宋代,文人之间常有唱和之风,即一人作诗后,他人依其韵或意再作一首以回应,这首诗可能是文同在看到子平所作关于栎树子的诗后,有感而发,以桤树为题,创作了这首和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厚情感,以及他与友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