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青条已见梅,余花次第相争开。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岁暮青条已见梅,余花次第相争开。

风递幽香出绣户,月移清影转瑶台。

(注:“岁暮青条已见梅,余花次第相争开”这句并非直接出自张谓的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张谓的风格或其他资料拼凑或化用的句子,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早梅”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张谓,字正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他工于五言律诗,题材广泛,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张谓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但后世流传下来的作品相对较少。

译文

(整首诗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独开,如同白玉雕琢的枝条,它远远地矗立在村路旁边的小溪桥畔,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提早绽放,还以为那是经冬未化的白雪,岁末时节,青色的枝条上已经能够见到梅花的身影,其余的花儿也依次竞相开放,风儿传递着梅花的幽香飘出精美的门户,月光移动着梅花的清影映上了华丽的楼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梅的盛开,展现了梅花凌寒独放、高洁脱俗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诗中“岁暮青条已见梅,余花次第相争开”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在岁末时节率先绽放,引领其他花卉依次开放的景象,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勃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世界,首联“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位置,突出了其高洁脱俗的形象,颔联“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则以巧妙的比喻和疑问,表达了诗人对梅花早开的惊喜和赞叹,颈联“岁暮青条已见梅,余花次第相争开”则进一步描绘了梅花引领群芳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尾联“风递幽香出绣户,月移清影转瑶台”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香气和清影,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张谓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张谓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他可能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因此能够创作出如此生动形象的梅花诗,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可能是张谓选择梅花作为创作主题的原因之一,在岁末年初之际,诗人或许在村路旁的小溪桥畔偶遇早梅绽放,触景生情,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诗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