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荒冢何知新岁换,孤魂犹恋旧家庐。
空余草色侵坟土,不见人间返故都。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注:“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昔人墓”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禹锡的某首广为人知的诗作,如《陋室铭》或《竹枝词》等,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虚构了一首以这两句为核心的诗作,并命名为《野田黄鹤楼》,融合了刘禹锡的风格和唐代诗歌的特点。)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既有讽刺时政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青天广阔无边,覆盖了漫长的道路,如今的人们在耕种田地,而这里曾是古人的坟墓,荒凉的坟墓哪里知道新年的更替,孤独的魂魄仍然眷恋着旧日的家园,只剩下杂草侵占了坟墓的泥土,再也看不到人间有人返回这座故都,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飘飘悠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青天漫漫、今人犁田与昔人墓并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死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荒冢与孤魂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生命消逝的无奈,最后两句借用黄鹤楼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苍茫与悠远之感。
赏析
这首诗以青天漫漫开篇,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接着通过今人犁田与昔人墓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荒冢与孤魂的描绘,既是对逝去岁月的哀悼,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借用黄鹤楼的典故,将诗歌的意境推向了更高远的层次,使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哲学的深邃。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如果将其置于唐代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可以认为它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生命、历史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开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青天漫漫、今昔对比等意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与无奈,也寄托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世界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