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赵师秀
碧玉旋螺恍隔霄,冠山仙冢亦寥寥。
风吹古木寒声急,月照幽林夜色娇。
野径无人行路苦,松间有鸟啼声遥。
浮生若梦须臾过,何似山林乐逍遥。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或灵秀散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宗姚合、贾岛,风格清新自然,尤工五言律诗,有《赵师秀集》传世。
译文
碧绿的玉石般盘旋的山路仿佛通往天际的云霄,山顶上的古墓和仙人的坟墓也显得稀少,风吹动古老的树木,发出急促的寒声,月光照耀着幽深的树林,夜色显得分外娇美,荒野的小路上没有人行走,路途显得艰难困苦,松林之间有鸟儿在远远地啼叫,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哪里比得上在这山林之中享受逍遥自在呢?
释义
首联“碧玉旋螺恍隔霄,冠山仙冢亦寥寥”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山顶古墓的稀少,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颔联“风吹古木寒声急,月照幽林夜色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和美丽,颈联“野径无人行路苦,松间有鸟啼声遥”则通过行人的孤独和鸟儿的啼叫,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感受,尾联“浮生若梦须臾过,何似山林乐逍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描绘山路的曲折、古墓的稀少、古木的寒声、幽林的月色、野径的孤独和鸟儿的啼叫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尾联“浮生若梦须臾过,何似山林乐逍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通过描绘山林生活的幽静和美丽,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选择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