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别本(含您提供的关键词):
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斜去收渔网,近竹时闻捣药声。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并非直接出自上述完整版本的《寻陆鸿渐不遇》,但在一些流传的版本或改编中,这两句被用来描绘类似意境,可能作为该诗意境的延伸或变体出现,为便于解析,以下分析基于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及其背景,同时尝试融入您提供的关键词所蕴含的意境。)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信奉佛教,后出家为僧,皎然的诗歌创作颇丰,多写山水田园、佛理禅意,风格清丽闲淡,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完整版本)
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含关键词意境)
水边的柴门半掩着,小桥分岔,一条小路蜿蜒伸向长满青苔的地方。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寻访友人陆鸿渐(即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家、文学家,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不遇的情景,展现了友人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诗中“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描绘了陆羽居所的幽静与田园风光;“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则借菊花未开,暗示友人超脱世俗、不为时令所限的高洁情操;“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及“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则通过寻访未遇的情节,进一步突出了陆羽的隐逸生活状态。
赏析
此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面,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也透露出淡淡的失落与惆怅,特别是“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这样的意境(虽非直接出自原诗,但符合皎然诗风),更是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幽远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田园之中,感受到那份淡泊与自在。
创作背景
皎然与陆羽友谊深厚,两人均为唐代文坛上的知名人物,且都对茶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此诗很可能是皎然在某个秋日,怀着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与敬仰之情,前往寻访陆羽,却未能相遇,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田园风情与隐逸情怀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还能领略到唐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崇尚隐逸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