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唐·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落叶飘零深知宋玉内心悲苦,风流儒雅堪作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萧条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美貌之人落魄飘零依附草木,有志之士憔悴困顿守于蓬蒿。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凭吊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诗的前四句,杜甫回顾了宋玉生前的不幸遭遇,并为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而深感惋惜,中间四句,杜甫感慨自己与宋玉虽生不同时,但萧条异代的命运却是相同的,最后两句,杜甫以宋玉自况,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身世飘零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首先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熔铸成一种雄浑壮阔而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对宋玉的怀念,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并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笔力苍劲,意境深远,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杜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咏怀古迹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瞻仰这些古迹,追念这些历史人物,同时也联想到自己身世的飘零和国家的动荡,于是写下了这组诗,在这组诗中,杜甫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古迹的凭吊,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