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军行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威加诸部风霜肃,惠浸连营雨露涵。
戍垒依山横断塞,旌旗蔽日指长安。
雄心欲把天河挽,豪气直将山岳撼。
誓斩楼兰始得还,不破敌阵终不还。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译文
威严施加于各部,使得风霜都显得肃穆;恩惠渗透进连营,如同雨露滋润般涵养,驻军的堡垒依山而建,横断边塞;旌旗遮蔽日光,直指京城长安,雄心壮志想要挽住天河,豪气干云直欲撼动山岳,发誓要斩下楼兰敌首才能归来,不攻破敌人的阵地誓不罢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军队出征的雄壮景象和将士们的坚定决心,首联“威加诸部风霜肃,惠浸连营雨露涵”通过对比“威”与“惠”,展现了军队既威严又仁爱的形象;颔联“戍垒依山横断塞,旌旗蔽日指长安”则描绘了军队的驻防和出征的壮观场面;颈联“雄心欲把天河挽,豪气直将山岳撼”进一步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尾联“誓斩楼兰始得还,不破敌阵终不还”则以坚定的誓言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壮丽图景,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决心,首联通过“风霜肃”和“雨露涵”的对比,既表现了军队的威严,又体现了军队的仁爱,颔联则通过“依山横断塞”和“蔽日指长安”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驻防和出征的壮观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颈联以“挽天河”和“撼山岳”的夸张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尾联则以坚定的誓言作结,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纳兰性德随军出征或游历边塞期间,纳兰性德作为清朝初年的著名词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心系国家,对边疆战事有着深厚的关注和情感,在随军出征或游历边塞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军队的英勇无畏和将士们的坚定决心,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清朝初年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英勇将士保卫边疆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