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输北转荆门鷁,劝课西临蜀市蚕。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送严士元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附加联句(注:此联句非原诗所有,但根据关键词构思,以符合题目要求)

均输北转荆门鷁,劝课西临蜀市蚕。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漂泊之感和山水田园之趣,风格含蓄深沉,语言凝练自然,有“五言长城”之称。

译文

(原诗部分)

春风中我倚靠在小船旁,送别你在阖闾城外,江南水乡春寒料峭,时阴时晴,细雨沾湿了衣裳,却看不见它;闲花飘落在地上,也听不到声音,夕阳西下,江面上孤帆远去;湖南的草木青翠,寄托着我对你万里的深情,你离去后,如果遇到相识的人问起我,就说我这个穿着青袍的儒生,已经被误了前程。

(附加联句)

北方的船只载着货物经过荆门,转运各地;在西边,我则劝勉人们勤于养蚕,以繁荣蜀地的市集。

释义

原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通过春风、细雨、闲花等自然景象,烘托出离别的氛围,附加联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和西方经济活动的关注与期望,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赏析

原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春色和离别之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微妙变化,同时也寓含了离别的淡淡哀愁,附加联句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经济的关心,展现了其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送别友人严士元时所作,当时,刘长卿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阶段,因此诗中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附加联句虽非原诗内容,但根据刘长卿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推测他可能对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关注,因此在送别之际,借联句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望。

:由于“均输北转荆门鷁,劝课西临蜀市蚕”并非刘长卿原诗中的句子,而是根据题目要求构思的联句,因此在赏析和创作背景部分,对其的解读和联系是基于刘长卿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进行的合理推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