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龙鳞直为当官触,虎穴宁关射利探。
十载边关驱虎豹,一朝捷报斩豺狼。
归来不道功高赏,只向山林觅旧邦。
画里将军真骠骑,英风犹自绕旌幢。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自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兰竹,笔墨酣畅淋漓,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龙鳞般的盔甲只因敢于直言触犯权贵,虎穴般的险境岂是为了贪图私利而探险,十年间在边关驱除虎豹般的敌人,一朝传来捷报斩杀了豺狼般的奸佞,归来后不谈论功劳和奖赏,只愿回到山林寻找旧时的家园,画中的将军真是英勇的骠骑将军,他的英风仍然环绕在旌旗和军帐之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愬(唐代名将,曾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英勇事迹,赞美了他不畏权贵、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首联“龙鳞直为当官触,虎穴宁关射利探”直接点明了李愬的忠诚和勇敢,他敢于直言触犯权贵,不畏艰难险阻,深入虎穴并非为了个人私利,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述了李愬在边关的赫赫战功和归来后的淡泊名利,尾联则以画中的将军形象作结,强调了李愬的英风永存。
赏析
这首诗以李愬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龙鳞”、“虎穴”等,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修辞手法,如将李愬的英勇事迹与归来后的淡泊名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他的高尚品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欣赏李愬画像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盛行,诗人深感时局艰难,渴望有像李愬这样的忠勇之士出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赞美李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李愬的颂扬,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