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礴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的解释

小星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石犀行

唐·杜甫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事关秦蜀相维絷。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西南雄。

槃礴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

禾黍不登迷赤气,蛟龙得雨逞苍鳞。

安得壮士提天关,再入金牛扫烟烬。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你难道不知道秦朝时的蜀郡太守,曾经刻石立了三头犀牛吗?自古以来虽然有厌胜之法,但天生的江水总是向东流去,蜀地的人已经自夸了一千年,说江水泛滥也淹不到张仪楼,但今年灌口一带损失惨重,这关系到秦蜀两地相互维系的安全,西蜀的地形是天下最险要的,安危都要依靠西南的雄关,那西南的江水与岷山气势磅礴,石犀和金马被人们世代称为神灵,庄稼歉收,赤气弥漫,蛟龙得雨便逞凶作恶,哪里能找到壮士来打开天险的关隘,再次进入金牛道扫清战乱留下的痕迹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石犀的传说和现状,反映了当时蜀地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以及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壮士的期盼,诗中“槃礴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一句,描绘了西南地区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石犀、金马等神物的崇拜。

赏析

这首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既有对石犀传说的描述,又有对现实情况的反映,诗人通过石犀这一形象,寄托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壮士的期盼,诗中也体现了杜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力量的期待,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蜀地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杜甫身处乱世,对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壮士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