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的释义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孤松

唐·皎然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仞山头樵木尽,始将孤影向人临。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信奉道教,后皈依佛门,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甚密,其诗作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译文

那棵松树高高地耸立着,树干笔直,高达百余寻(古代长度单位,此处形容极高),它高耸入云,独自挺立,不依附于周围的林木,在万仞高的山头上,其他的树木都已被砍伐殆尽,只有这棵孤独的松树,把它的身影投向了人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孤高的松树,表达了诗人对孤高独立、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的赞美,首句“森森直干百余寻”描绘了松树的高大挺拔;次句“高入青冥不附林”进一步强调了其孤高的特性;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松树在万木凋零中的孤独与坚韧。

赏析

这首诗以孤松为题,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赞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孤松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既展现了其外在的高大挺拔,又揭示了其内在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精神,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孤松与周围的林木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其孤高的特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身处乱世,深感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因此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孤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一棵孤高的松树,寄托了自己对独立、自由、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