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空携空满袖
唐·刘沧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莫向人间争宠辱,万事浮华皆是虚。
空携空满袖,归来独掩扉。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注:为了贴合您提供的关键词,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想象,因为直接包含“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这两句的确切古诗并未在现存文献中找到完整对应,以下解析基于改编后的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854)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诗一卷,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常抒发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佛教的修行方法与世俗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洗涤心灵,达到一种空灵无物的境界,不要在人间争名夺利,因为世间的一切繁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归,只带着满袖的清风,回到山中独自掩上门扉,山中没有日历可记,连寒冷的季节过去都不知道已经过了一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理念的认同,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通过对比佛教的“空虚”境界与世俗的“浮华”现实,诗人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首句“浮屠之法与世殊”直接点明了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的不同,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洗涤万事求空虚”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修行的目的,即追求心灵的净化与超脱,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归隐山林、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与前面的哲理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意境。
创作背景
虽然无法确切知道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是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或人生的变故后,对佛教的修行理念产生了深刻的认同,从而产生了归隐山林、追求内心平静的想法,这种思想在唐代文人中并不罕见,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