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释敬安

空山无俗声,静夜有清响。

林月照禅心,松风吹梵想。

寒潭印佛影,幽谷传经香。

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作者简介

释敬安(1851-1912),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人,他是晚清著名的佛教僧人,曾任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对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释敬安精通诗文,其诗作多抒发禅意与山林之趣,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空旷的山林中没有世俗的喧嚣,寂静的夜晚传来清脆的声响。

月光穿过树林照耀着禅修者的内心,松风拂过带来诵经时的冥想。

寒冷的潭水中倒映着佛像的身影,幽深的山谷里飘散着经文的香气。

我也如同在灵鹫山上聆听佛法一般,即便岁月流转、歌声远去,我也不会推辞这遥远的修行之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修行的宁静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空山、静夜、林月、松风、寒潭、幽谷等,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归自然的禅意氛围,诗人自比于在灵鹫山(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说法)上听法的弟子,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虔诚追求和修行不辍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山居修行的生活场景与佛教禅意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空山无俗声,静夜有清响”两句,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山居的清幽与宁静;“林月照禅心,松风吹梵想”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禅修时的内心状态,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释敬安一生致力于佛教的弘扬与传播,他曾在多处名山古刹修行,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次山居修行期间所作,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的坚定信念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晚清时期佛教僧侣在动荡社会中的修行生活,以及他们通过修行寻求内心平静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