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

林壑深藏人未识,水声常到耳边遥。

闲花野草皆成趣,野鸟山猿自共朝。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世间遥。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韦应物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云雾缭绕的泉水旁,别致的寺庙分出三条小径;在香山的幽静之处,隐士只带着一只瓢生活,林木和山谷深深隐藏,无人知晓他的踪迹;水声常常传到耳边,遥远而清晰,闲花野草都充满了趣味,野鸟和山猿与他共度晨昏,这里的风光无限好,何必再去询问世间的遥远与纷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通过“云泉别寺分三径”和“香山幽人止一瓢”两句,展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简朴,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林中的自然景物与自己的生活状态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诗中“闲花野草皆成趣,野鸟山猿自共朝”两句,更是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晚年隐居山林时所作,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后,诗人选择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生活的点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