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六朝文物草连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他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喜好饮酒作诗,游历名山大川,其诗作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奔放,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李白的诗歌广泛涉及山水、友情、酒仙、历史等多个主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登上凤凰台,昔日凤凰翱翔之地如今只剩空台与江水自流,东吴的宫殿已被花草掩埋在幽静的小径下,晋代的贵族们也已化为古墓中的尘土,远处的三山仿佛半隐于青天之外,白鹭洲被两条江水从中间分开,六朝的文物遗迹如今已被荒草覆盖,古今的变迁无端地映入眼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凤凰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特别强调了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期的繁华已逝,只剩下荒草萋萋,反映了诗人对过往辉煌文明的追忆与对现实荒凉的感慨。
赏析
李白此诗以凤凰台为起点,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前两句以凤凰的离去象征王朝的兴衰,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吴宫的荒废、晋代衣冠的消逝,以及三山、白鹭洲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沧桑的主题,特别是“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其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广阔的时空视野。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因政治失意而漫游四方,途径金陵(今南京)时,登上凤凰台,有感于六朝古都的历史变迁,遂写下此诗,此时的李白,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描绘凤凰台的古今变迁,李白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