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登高一曲悲亡国,想绕红梁落暗尘”,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杨柳枝》,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杨柳枝
唐·温庭筠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凤阙轻遮翡翠帘,龙楼遥想碧云间。
登高一曲悲亡国,想绕红梁落暗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温庭筠性格孤傲,不拘小节,才情出众但仕途不顺,一生坎坷。
译文:
(后两句)
皇宫的楼阁轻轻遮掩着翠绿的帘幕,遥想那龙楼凤阙之间,曾有多少繁华往事,登上高处,吟唱一曲,心中满是亡国之悲,仿佛看见那曾经的红梁之上,如今已落满了暗淡的尘埃。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皇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国家衰亡的深切感慨。“登高一曲悲亡国”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亡国之痛的哀愁,“想绕红梁落暗尘”则通过想象红梁上落满尘埃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宫殿的破败与荒凉。
赏析:
这两句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皇宫的荒凉与往昔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红梁落暗尘”作为亡国与衰败的象征,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诗人还通过“登高”与“悲亡国”的关联,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温庭筠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家衰微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与无奈,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是借古讽今,通过对皇宫荒凉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情,诗人也可能是在借历史之镜,来警示当朝统治者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两句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突出,但它们只是整首诗的一部分,要全面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意境,还需要结合前两句诗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