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曲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
旌旗猎猎寒光动,战鼓声声士气高。
誓斩楼兰报国恩,不破敌阵誓不还。
(注:“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出塞曲》之一,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想为一首扩展版的《出塞曲》中的一部分,进行解析,真正的《出塞曲》中并无此两句,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构想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针对构想中的两句)“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意为:在清晨的祭坛上,大将的旗帜高高飘扬,全军将士看到后都感到震惊,但对大将的指挥却毫不怀疑。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军队出征前的庄严场景,大将的旗帜作为军队的灵魂和象征,高高飘扬在祭坛之上,彰显出军队的威严和士气,全军将士虽然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感到震惊,但对大将的指挥能力和决策却充满信心,毫不怀疑。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军队出征前的紧张氛围和将士们的坚定信念,通过“坛上平明大将旗”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庄严和士气的高昂;而“举军尽惊王不疑”则进一步突出了大将的威望和将士们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军队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也是诗人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王昌龄原作的《出塞曲》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王昌龄边塞诗风格的延续和扩展,王昌龄的边塞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将士们的赞美,这首构想中的《出塞曲》同样展现了这些主题,通过描绘军队出征前的场景和将士们的精神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两句诗是构想中的句子,因此其创作背景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基于王昌龄边塞诗风格和主题进行的创作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