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阴侯庙
唐·刘禹锡
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似等闲。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捕捉和描摹事物形象,语言生动流畅,风格雄浑豪健,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译文
韩信在寄食于人时常常感到羞愧不安,却幸运地遇到了漂母,她能够哀怜并接济他,如果当时韩信没有遇到这样的机遇,那么这位英雄可能就会默默无闻地老去,像普通人一样度过一生。
释义
“韩信寄食常歉然”描述了韩信早年贫困,寄食于人的困顿生活,以及他因此产生的愧疚感。“邂逅漂母能哀怜”则讲述了韩信在困境中遇到漂母,漂母对他表示了同情和接济的温情故事。“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似等闲”则表达了诗人对韩信命运的感慨,如果韩信没有遇到漂母这样的贵人相助,他的才华和抱负可能就会被埋没,最终只能默默无闻地老去。
赏析
这首诗以韩信的遭遇为题材,通过对比和假设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感慨和对机遇的珍视,诗中“韩信寄食常歉然”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韩信早年贫困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内心的愧疚和不安,而“邂逅漂母能哀怜”一句,则通过漂母对韩信的同情和接济,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最后两句“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似等闲”则通过假设的手法,强调了机遇对于英雄命运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游览淮阴侯庙时所作,淮阴侯即韩信,是西汉初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早年贫困,曾寄食于人,后遇漂母接济,才得以度过难关,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被封为淮阴侯,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波折和坎坷,最终被吕后所杀,刘禹锡在游览淮阴侯庙时,触景生情,想起了韩信的遭遇和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韩信命运的同情和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机遇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