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画山水图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画山水图歌
唐 王维
楚客到中州,长游未尽还。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间。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远望青山如黛色,近观流水似银带。
松林隐隐闻钟磬,楼阁重重映碧苔。
莫道此中无胜境,须知物外有仙才。
(注:由于您的关键词仅出自该诗的一部分,故这里提供了整首诗的后半部分,但前半部分与关键词无直接关联,主要为了完整性。“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这两句在流传中可能有所独立或与其他诗句组合,但在此以王维的《画山水图歌》为背景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后半部分)
省中为何突然出现高耸的山峦?六幅生丝织成的画轴在座位上展开。
远远望去青山如同黛色一般,近看流水则像银色的丝带。
松林中隐约可以听到钟磬的声音,楼阁重重叠叠地映照在碧绿的苔藓上。
不要说这里没有美丽的风景,要知道在尘世之外还有像神仙一样的人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赏一幅山水画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画中的山水景色展现得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也表达了对画中仙境的向往和对画家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画山水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中的山水之美,诗人以“省中何忽有崔嵬”开篇,既点明了画的主题,又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诗人用“六幅生绡坐上开”一句,将画轴展开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描绘画中景色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如“远望青山如黛色,近观流水似银带”,将画中的山水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还通过“松林隐隐闻钟磬,楼阁重重映碧苔”等句,进一步渲染了画中的仙境氛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高超技艺。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王维在观赏一幅山水画时所作,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和画家,对山水之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在观赏这幅山水画时,被画中的山水景色所打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也反映了王维对尘世之外仙境的向往和对画家的赞美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里提供了整首诗的后半部分作为背景进行解析,但实际上“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这两句在流传中可能与其他诗句有所组合或独立存在,在解读时还需结合具体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