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954年-10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授成武县主簿,迁大理评事、知长洲县,后任右拾遗、左司谏,直言敢谏,因得罪宰相吕端,贬知商州,后迁解州、虢州,宋真宗即位,召还朝廷,复任右正言、知制诰,后出知黄州,又改知扬州、颍州,病卒于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放黄花,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悠然地欣赏这秋日野外的风光,傍晚秋声万壑起,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广袤的原野上,连接着古老的树木,夕阳的余晖中,带着绚烂的晚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骑马行经山野所见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壮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行村为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诗中“马穿山径菊初黄”一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展现了诗人信马由缰、悠然自得的情态。“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通过对比和拟人手法,将自然景色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两句,则通过色彩和香气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秋日田野之中。“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两句,作为结尾,既总结了全诗,又通过“平芜”、“古树”、“残日”、“明霞”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氛围,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直言敢谏而得罪了宰相吕端,被贬至商州等地任职,在这段时期,他深入民间,接触到了许多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