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
唐·韦庄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情多自悔登临数,目极应惊怅望赊。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那样的固定不变,它永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想到国家,想到自己,感慨万分,写了多次登楼诗,为它伤感,为它惆怅,每次远眺都令我心惊。
释义
这首诗通过登楼远眺,抒发了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慨叹,表达了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无限伤心和虽有报国之志却无从施展的无奈与悲愤。
赏析
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直点登楼,以繁花似锦反衬诗人内心的凄楚,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描绘了成都的自然景观和古今变迁,寓含着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对国家朝廷的坚定信念和对寇盗的愤慨,尾联“情多自悔登临数,目极应惊怅望赊”以登楼者的口吻直接抒发登高远眺、凭栏眺望的忧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韦庄逃难至成都时,当时,黄巢起义军攻占了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韦庄也随之避难,在逃难过程中,韦庄亲眼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当他登上高楼,远眺四周,看到繁花似锦的成都,想到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登楼》。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韦庄诗歌中的佳作,也是唐代诗歌中的珍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