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69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宋·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题材广泛,笔墨纵横多变,独具妙趣。

译文

圣明的君主如同春天般温暖万物,我作为小臣却愚昧地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还没到百年之期就先要偿还生命的债务,家中十口人没有归宿还要拖累他人,任何地方的青山都可以埋葬我的尸骨,只是想到将来大雨之夜,独自伤神的人会是谁呢?在庭下我早已知道闲置的木枷锁,在坐席间我遥想那宫中御用的丝桐琴。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的,表达了他对圣主(皇帝)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身陷囹圄、无法顾及家人的无奈和悲伤,诗中“庭下早知闲木索”一句,暗示了苏轼早已预料到自己可能会遭遇牢狱之灾;“坐间遥想御丝桐”则表达了他对往昔宫廷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苏轼通过对比自己身陷囹圄的悲惨现状与往昔宫廷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他也通过“圣主如天万物春”等诗句,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忠诚,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所写,当时,苏轼因在诗篇中抒发对朝政的不满,被御史参奏,称其所作咏桧诗“讥讽朝廷”,随后被捕入狱,在狱中,苏轼写下了这组诗,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他也通过这组诗向弟弟苏辙传递了自己的近况和心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