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出自哪首诗?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华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骋,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此句为后人化用意境添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因上书为岳飞辩冤,为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谋反,被下狱,秦桧死后,起复为秘书郎,迁著作郎,历知抚州、平江府、静江府、潭州等地,皆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因病逝世,年仅三十八岁,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豪迈奔放,与苏轼相近,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译文

(注:由于“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非原诗内容,以下译文针对原诗《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进行)

远望淮河,关塞萧索,一片平坦,征尘暗淡,寒风凛冽,边塞的鼓声悄然响起,我心情黯淡,思绪凝重,回想起当年的往事,那大概是天意,而非人力所能改变,在洙水和泗水流域,原本是弦歌之地,如今却充满了腥膻之气,隔水相望的是敌人的毡帐,落日时分,牛羊归来,敌人的营寨纵横交错,看那些敌酋在夜晚狩猎,骑兵的火把照亮了整个川原,笳鼓声声悲鸣,令人心惊。

想到自己腰间的箭和匣中的剑,如今却空自被尘埃和蠹虫侵蚀,究竟能成就什么事业呢?时光容易流逝,壮志难酬,岁月已经凋零,遥望神京,朝廷正在用礼乐来怀柔远方,边境的烽火已经熄灭,军队也暂时休整,那些冠盖使臣们纷纷驰骋往来,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听说中原的遗老们,常常向南眺望,期待着朝廷的翠葆霓旌,如果让这些使者来到这里,他们一定会忠愤填膺,泪流满面。

释义

本词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回忆中原的沦陷,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不满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词中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感慨,情感深沉而悲壮。

赏析

本词以长淮为起点,展开了一幅辽阔的边塞画卷,作者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嚣张气焰,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通过回忆中原的沦陷和遗老的期盼,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词中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感慨,情感深沉而悲壮,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张孝祥生活在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这是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安求和,而北方金朝则不断侵扰边境,张孝祥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应当挺身而出,为国效力,他多次上书言事,却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六州歌头》,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而“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一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后人常以此意境来赞美张良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从容与智慧,也借以映射张孝祥对当时朝廷缺乏智勇之士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