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白居易
心气已劳形亦弊,自怜於世欲何营。
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清。
白发生人老,黄花见节明。
独愁还独语,一夜到天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心力交瘁身体也感到疲惫,自己可怜自己在这世上还想追求什么?病痛让我深知夜晚的漫长,年岁渐长更觉秋天的清冷,白发丛生标志着人的衰老,黄色的菊花则显示了节气的分明,独自忧愁还独自言语,就这样一夜直到天明。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在秋日里的感怀与自怜,首句“心气已劳形亦弊”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身体的衰弱,自怜於世欲何营”则透露出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自问,后文通过描写病痛、年长、白发、黄花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独愁还独语,一夜到天明”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诗人深夜难眠、独自愁苦的凄凉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诗人以“心气已劳形亦弊”开篇,直接点明了自身的疲惫与衰弱,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接着通过“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清”等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无奈,而“白发生人老,黄花见节明”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的衰老与自然的节气相对照,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独愁还独语,一夜到天明”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其深夜难眠、独自愁苦的凄凉景象,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秋日感怀之作,当时诗人已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沧桑,内心充满了疲惫与无奈,在这样一个秋日里,他独自面对着自己的孤独与哀愁,不禁感慨万千,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无奈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