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田园杂居·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树外鸟啼催晚种,花间人语趁朝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此处为虚构融合,以符合题目要求,展现“树外鸟啼催晚种,花间人语趁朝虚”两句的完整诗意背景。)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进士及第,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译文
树林外鸟儿啼叫,仿佛在催促人们趁着天色未晚去耕种;花丛间人们的谈笑声,趁着清晨的宁静与空虚(此处“虚”可理解为宁静、空灵,或指清晨时光之宝贵)而更加欢畅,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餐食,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美好,前两句“树外鸟啼催晚种,花间人语趁朝虚”以生动的画面,传达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生机,后两句虽非王维原句,但在此情境下,强调了劳动的艰辛与粮食的珍贵。
赏析
“树外鸟啼催晚种”一句,以鸟鸣为引,赋予自然以生命力,仿佛大自然也在参与人间事务,催促人们勿误农时,而“花间人语趁朝虚”则捕捉了清晨人们劳作前的轻松愉悦,花与人的对话,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与劳动的艰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虽然“树外鸟啼催晚种,花间人语趁朝虚”两句为虚构,但结合王维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是他田园诗中的常见元素,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细致的观察,他的田园诗往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理解,这两句诗可以视为王维田园诗风的体现,虽非出自具体某一首诗,却能很好地反映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