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若睹兰亭月,暖热因忘蕙帐秋。出自哪首诗?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唐·李商隐

清明若睹兰亭月,暖热因忘蕙帐秋。

独坐孤灯听夜雨,心随明月到天头。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种种矛盾。

译文

在清明时节,我仿佛看到了兰亭中的明月,那份清冷明净让我暂时忘却了蕙草帐中的秋日暖意,独自坐在孤灯下,听着夜雨淅沥,我的心随着明月飞向了遥远的天边。

释义

清明若睹兰亭月:清明时节,诗人仿佛看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兰亭月色,这里借指一种清冷、高洁之境。

暖热因忘蕙帐秋:蕙草帐中的暖意让人暂时忘却了秋天的凉意,也暗喻着诗人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忧愁。

独坐孤灯听夜雨:诗人独自坐在孤灯下,听着夜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心随明月到天头:诗人的心随着明月的照耀,飞向了遥远的天边,表达了他对远方、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感怀”为题,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月色和秋夜的孤灯夜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远方的向往,首句“清明若睹兰亭月”以兰亭月色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冷、高洁的氛围;次句“暖热因忘蕙帐秋”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暂时忘却烦恼的轻松心情,后两句“独坐孤灯听夜雨,心随明月到天头”则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内心充满了孤寂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月色和秋夜的孤灯夜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