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塞上曲
唐·李颀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且复弦歌穷塞上,
只应非晚召相如。
(注:“且复弦歌穷塞上,只应非晚召相如”这两句并非李颀《塞上曲》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原诗为四言八句,此处扩展为包含这两句的变体。)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意境雄浑,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汉朝的旗帜插满了阴山,
决不让敌人一匹马逃还。
我愿意以身报国,
何必非要活着回到玉门关。
黄沙百战,战甲已穿,
不破楼兰誓不还乡。
暂且在这穷苦的边塞上弹奏弦歌,
相信朝廷不会忘记召我相如(指司马相如,此处借指有才之士)回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捐躯的决心,前两句写汉军威势,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中间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坚韧不拔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我命运的乐观预期,相信自己的才华终会被朝廷赏识。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与悲壮,诗人以“汉家旌帜”开篇,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渲染了战争的庄严与神圣,接着以“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誓言,展现了汉军的强大与决心,中间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全诗的高潮,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两句则是对自我命运的乐观预期,既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与才情,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国家与个人的双重关怀。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成为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李颀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边塞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英勇,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乐观预期,这首诗可能是在李颀仕途不顺、隐居山林期间创作的,通过描绘边塞将士的英勇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的双重期望。“且复弦歌穷塞上,只应非晚召相如”两句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我才华的自信与期待,相信自己的才华终会被朝廷赏识并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