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刘郎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余”,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其一》
宋·黄庭坚
刘郎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余。
能赋今谁追杜牧,言诗终不似康庐。
风前白发惊秋晚,雨后青山入画图。
邺下繁华今寂寞,何须更问魏王都。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译文
刘郎高谈阔论,言辞生动,仿佛能吹枯拉朽;在幕府中,他运用智慧,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务,如今谁能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赋诗抒情?谈论诗歌时,终究无人能及康庐(此处可能指某位诗人或诗风,但具体指代不详,或为黄庭坚的虚构或借代),秋风中,我的白发让人惊觉秋天的深晚;雨后,青山如画,美景入眼,邺下的繁华如今已成寂寞,又何必再去追问那魏王的都城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刘景文(刘郎)的才华和幕府生涯,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嘘枯”形容言辞生动有力,“调胹”则指处理事务的游刃有余,通过对比杜牧和康庐(或指某位诗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敬仰,以邺下繁华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首联以刘郎的才华开篇,奠定了全诗赞美的基调;颔联通过对比和借代,进一步突出了刘景文的文学造诣;颈联则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尾联则以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感慨作结,使全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在语言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意象,如“嘘枯”、“调胹”等词语的运用,既形象又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比和借代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为和刘景文登邺王台所作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当时,黄庭坚与刘景文一同登上邺王台,眺望四周景色,回忆往昔繁华,不禁感慨万千,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组诗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在具体创作这首诗时,黄庭坚可能受到了刘景文的才华和幕府生涯的启发,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感慨。
就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和赏析,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