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忠孝吟
宋·邵雍
一子从军戍陇愁,
二儿驱役赴边州。
三男鹄立随班转,
四子无官得自由。
身外尽多忧与患,
眼前无复弟与兄。
报主代亲俱有地,
几人忠孝似君全。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享年六十七岁,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读书,刻苦自励,至贫不能自给,及长,游河南,从学于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得“性命之学”,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嘉祐时,及门之士上其书于朝,召不至,遂名重一时,而所居雍熙坊遂号为“邵雍坊”,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谥康节。
作者简介
邵雍一生不仕,却以讲学为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他创立了“先天学”,并把它传授给后来的理学家程颐、程颢,邵雍的哲学思想受到《列子》《庄子》的影响,在吸收诸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也颇受后人推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译文
一个儿子在陇地戍守边疆而忧愁,
两个儿子被驱使到边远的州郡服役。
三个儿子像天鹅般站立,随着班次转动(指为官或服役),
第四个儿子没有官职得以自由。
身体之外尽是忧虑与患难,
眼前再也没有兄弟相伴。
报答君主代替亲人都有份,
又有几人能像你这样忠孝两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四个儿子的不同境遇,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诗中既有对儿子们为国效力的自豪,也有对家庭离散、兄弟分离的悲伤,最后两句“报主代亲俱有地,几人忠孝似君全”更是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忠孝两全的高度赞扬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将诗人对儿子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儿子们为国效力的自豪和欣慰,也有对家庭离散、兄弟分离的无奈和悲伤,诗人通过四个儿子的不同境遇,展现了忠孝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对忠孝两全的高度赞扬和向往,最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将全诗的主题推向高潮,使读者在感受到诗人深厚情感的同时,也对忠孝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邵雍的家庭境遇和时代背景有关,邵雍一生不仕,以讲学为生,对家国情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北宋时期,边疆战事频繁,许多家庭都面临着亲人分离、生死未卜的困境,邵雍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儿子们为国效力的自豪和欣慰,也表达了对家庭离散、兄弟分离的无奈和悲伤,他也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递了忠孝两全的理想和信念,鼓励人们在面对家国冲突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