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经纶初若缓,欲弃此道非吾侪。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昔人经纶初若缓,欲弃此道非吾侪。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享年七十三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自刻印章,名谓“板桥印信”。

译文

前人治理国家大事起初看似缓慢,想要放弃这条道路绝非我们这类人所能为,不要说书生只会空谈议论,在关键时刻,他们也会挺身而出,头颅抛洒之处,鲜血斑斑。

释义

“昔人经纶初若缓”意指前人处理国家大事时,初看似乎行动缓慢,不急于求成;“欲弃此道非吾侪”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放弃这种稳健治国之道的不满,认为这不是他们这类人(即有志于国家社稷的书生或士人)所应持有的态度。“莫道书生空议论”反驳了世人对于书生只会空谈而不切实际的偏见;“头颅掷处血斑斑”则以激昂的笔触,展现了书生们在关键时刻勇于牺牲、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郑板桥对于治国理念的坚持和对书生价值的肯定,前两句通过对比“昔人经纶”的缓慢与“欲弃此道”的轻率,批判了那些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眼光的人,后两句则通过“莫道书生空议论”的反驳和“头颅掷处血斑斑”的描绘,展现了书生们的担当和勇气,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质朴,既体现了郑板桥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也展现了他对于书生身份的自豪和坚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仕途不顺、对时局深感忧虑之际,作为一位有志于国家社稷的士人,郑板桥在官场中可能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前人治国理念的反思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于稳健治国之道的坚持和对书生身份的自豪,同时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