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平淮颂
唐·刘禹锡
宣王侧身内修政,常德立武能平淮。
四海无波待明主,九州共仰见英才。
旌旗蔽日横江渚,鼓角连天震海涯。
一战功成定社稷,千秋伟业耀云台。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刘禹锡虽有多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诗作,但并无直接以“宣王侧身内修政,常德立武能平淮”为句的作品,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语言平易近人,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宣王亲自整顿内政,以常德和武力平定了淮河一带的战乱,四海之内没有了战乱,都在等待着英明的君主出现;九州大地共同仰望,见证了英才的崛起,旌旗遮蔽了日光,横亘在江渚之上;鼓角之声连天响起,震撼着海天之涯,一战功成,稳定了国家的根基;千秋伟业,闪耀着云台之上。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宣王整顿内政、平定淮河的壮举,赞美了宣王的英明和武功,诗中“侧身内修政”体现了宣王对国家的治理和整顿,“常德立武”则突出了其武德兼备的品质,四海无波、九州共仰,则进一步渲染了宣王平定战乱后的和平景象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最后两句以一战功成和千秋伟业作为总结,高度赞扬了宣王的历史功绩。
赏析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宣王平定淮河的壮丽场景和伟大功绩,诗中“旌旗蔽日”、“鼓角连天”等句,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壮观场面,也体现了诗人对宣王武功的赞美之情,诗人还通过“四海无波”、“九州共仰”等句,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宣王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注:由于本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诗人对历史上某位宣王平定淮河战乱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在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人民普遍向往的愿景,诗人通过虚构宣王平定淮河的壮举,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渴望和赞美之情,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治理和武功的期望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