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军难
唐·李贺
王师伤夷征赋窘,千里亦忌毫厘差。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加。
边烽不过秦云黑,胡马犹闻汉月哗。
自笑书生无用处,亦曾横槊赋风花。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贺并无此确切诗作。)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7年,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奇幻的景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王师的将士们在征战中伤亡惨重,赋税征收也陷入困境,即便是千里之外的命令,也容不得丝毫差错,身着铁衣的士兵们远赴边疆戍守,历经艰辛,家中的妻子想必也因离别而痛哭流涕,边疆的烽火虽然未能越过秦地的黑云,但胡人的战马仍能听到汉家月下的喧嚣,我自嘲作为书生一无是处,但也曾横持长矛,吟咏风花雪月。
释义
首句“王师伤夷征赋窘”描绘了战争带来的伤亡和财政困境;次句“千里亦忌毫厘差”强调了军事命令的严肃性和精确性,三、四句通过“铁衣远戍”和“玉箸应啼”的对比,展现了士兵的艰辛和家人的思念,五、六句则通过边疆烽火和胡马喧嚣的描绘,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末句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书生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但也透露出他曾在军旅生活中寻找过诗意。
赏析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士兵的艰辛和家人的思念,以及诗人对书生无用武之地的自嘲,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奇特的想象力也为这首诗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唐代中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边疆战事不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也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书生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