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点。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附加句)

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点。

(注:原诗中并无“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点”两句,此处为根据题目要求构造的附加内容,融入原诗意境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边塞诗,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李颀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实际情况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译文

(附加句译文)

士兵们在半夜时分被迫投入死地,大雪湿透了他们的衣衫,连点火取暖都不敢,生怕暴露目标。

释义

“笞兵夜半投死地”描绘了士兵们在深夜被迫投入战场的悲壮场景;“雪湿不敢燃薪点”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和士兵们的艰难处境,他们连在寒冷中取暖都不敢,以免火光暴露位置。

赏析

这两句诗虽然并非原诗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李颀边塞诗的意境中,它们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士兵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无奈,诗句中的“笞兵”暗示了士兵们可能受到鞭打等惩罚,被迫投入战斗,而“雪湿不敢燃薪点”则进一步突出了环境的严酷和士兵们的生存困境,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士兵们的残酷影响。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李颀原诗中的内容,但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的战事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边疆战事频发的时期,边疆将士们的生活和命运备受关注,李颀作为一位擅长边塞诗的诗人,很可能通过观察和体验边疆将士的生活,创作出反映他们英勇无畏和艰难处境的诗歌,这两句诗虽然为附加内容,但也符合李颀边塞诗的风格和主题,展现了唐代边疆将士们的英勇和悲壮。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