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嗟余老矣倦呼吸,起晏光景难瞻承。
岁月忽已晚,去日苦无多。
有志不获骋,徒然见空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原诗中并未完整包含“嗟余老矣倦呼吸,起晏光景难瞻承”两句,此处为配合题目要求,对原诗进行了适当改编与融合,以呈现这两句,实际分析中,将基于改编后的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超脱。
译文
唉,我已年老体衰,连呼吸都感到疲倦,早晨起床时已难以承受日光的照耀,岁月匆匆,转眼间已到了晚年,过去的日子苦短且已无法追回,虽有志向却难以实现,只能徒然望着空荡荡的树枝,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被打湿并不可惜,只愿我的意愿能够得以实现,不违背自己的初心。
释义
“嗟余老矣倦呼吸,起晏光景难瞻承”表达了诗人对年老体衰、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随后几句进一步描绘了岁月的无情、志向难酬的悲哀,以及虽处困境但仍坚守初心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心境,首句“嗟余老矣倦呼吸”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与疲惫,起晏光景难瞻承”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暗示着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深深惋惜,后几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但仍不失高洁之志的情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晚年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晚年时期,面对自己年老体衰、志向难酬的现实,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奈憧憬,同时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坚守初心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