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卜居
唐·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我修茅屋。
我来已是不逢人,直至君家把臂入。
茅屋风吹破几间,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附加句:
刳肠以占幸无事,卷壳而食病未能。(此句为后人根据杜甫诗意附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浣花溪畔草堂前,主人特地为我修茅屋。
我来到这里已不见主人,只好到你的屋里握手言欢。
茅屋被风吹破了好几间,床头屋顶漏雨没有干的地方。
雨像麻线一样不停地下着,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有好睡眠。
长夜漫漫,屋子潮湿,怎样才能熬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附加句)
剖开肠子占卜希望没有灾祸,卷起甲壳充饥疾病却未能痊愈。
释义
原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状况,以及他对天下贫寒读书人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附加句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
赏析
杜甫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广阔的视野,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附加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也与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相契合,通过生动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时所写,当时,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作为他的栖身之所,草堂简陋,风雨飘摇,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状况的无奈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天下贫寒读书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附加句可能是后人在理解杜甫诗意的基础上,为了更加生动地表达诗中的主题而添加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刳肠以占幸无事,卷壳而食病未能”这句并非杜甫原诗内容,但它所传达的困境与挣扎的情感,与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是相契合的,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将这句诗作为对杜甫诗意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