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全诗是什么?

风云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空携空满袖

唐·贯休

空携空满袖,来往楚云深。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禽。

(注:虽然“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这两句在常见的贯休作品中不直接连续出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中作为一部分,以展现其意境,这可能是对贯休诗风的模拟与创作。)

作者简介

贯休(832年-913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能诗善画,有《禅月集》存世,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我空着手袖,穿梭在深深的楚云之间,寻找着心中的那份宁静与超脱,半夜时分,我独自登上四明山,手攀着松树和桂树,在云雾中前行,当我与同伴们相互呼唤着到达那无人之境时,突然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玉箫声,我的心灵已经纯净无垢,谁能破坏它呢?我的足迹如同虚空一般难以捉摸,但我自己却能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我不愿与世俗之人争夺宠辱,只愿将心中的事情倾诉给那沙洲上的水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纯净与超脱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描绘自己半夜寻幽、手攀松桂、到达无人之境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争宠辱,只愿保持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这两句,更是将诗人的内心纯净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社会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贯休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贯休选择了出家为僧,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历四方、寻找内心宁静的过程中所写下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纯净与超脱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